科研育种结硕果 服务生产谱新篇
日期:2023-12-21 作者: 销售团队
贝博ballbet体育网页版

  在近日举行的山西省农科院全院2011年工作会议上,谷子研究所所长孙美荣登上颁奖台,从院长手中接过授予该所的“模范研究所”牌匾,激动不已。这是全所职工奋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结果。近几年来,这个研究所在科研、开发、推广等项工作中长期处在全院领头羊,培育出一大批受农民欢迎的农作物优良品种,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范围由山西扩大到全国十多个省市,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

  谷子研究所为山西省农科院下属的专业研究所,位于晋东南的长治市,是一个具有70多年历史的老所。70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山西省农科院的领导下,谷子研究所致力于科研工作的不停地改进革新;致力于服务当地农业生产,致力于提高谷子等农作物的产量,书写着光荣与梦想。建所以来,已培育出谷子、玉米、小麦、大豆等优良新品种120多种,先后有10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自主科研成果累计推广3亿多万亩,创社会效益近百亿元,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年来,谷子研究所已拥有国家谷子改良分中心、国家谷子产业体系栽培植保功能室、产后加工室和国家现代玉米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承担了国际挑战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和省、院等各级各类项目(课题)100多项。项目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在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开展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科技推广中试示范、高产高效栽培、产后加工项目比例也持续不断的增加。研究手段得到进一步提升,并采用分子育种和生物技术等现代育种手段。研究途径也在进一步拓宽,积极开展了国际和国内合作研究,与中国农科院、河北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每年的科研和推广项目经费也由“十五”期间的100多万元提高到“十一五”的700多万元。

  与创新能力建设相应的是科研水准不断提高,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十一五”期间,在该所承担的研究推广项目中,“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优质高效谷子新品种长农35号的选育与应用”等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和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

  通过验收鉴定的科研成果都具有较高水准。“谷子高异交结实不育系创制及抗除草剂杂交种长杂谷2号选育”,实现了我国中晚熟区谷子杂交种零的突破,该研究成果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长杂2号”杂交谷子品种不仅产量高、品质优,而且植株生长整齐健壮,抗病、抗旱、抗倒能力强,试验示范较常规对照增产35%以上,亩可增收谷子100~150公斤,充足表现了谷子强大的杂种优势。2009年在全国第八届优质食用粟评选中,“长杂2号”谷子小米被评为二级优质米,该品种目前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在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省(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与新品种筛选利用”、“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潞玉13开发推广”、“山西旱作农业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及配套机具研究与示范”等科研成果,分别都达到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根据农业生产规格要求,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应不一样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十一五”期间,通过国家和省审(认)定的新品种36个,数量和质量远超于了“十五”。其中,13个谷子品种通过了国家和山西省审(认)定;7个小麦品种通过了国家和山西省审(认)定;12个玉米品种通过了山西省审(认)定和兄弟省市审(认)定;4个大豆品种通过山西省审定。其中,“长6878”小麦品种被国家和省品审委员会确定为国家北部和山西省中部麦区旱地区试对照品种;“长农35号”谷子品种被国家确定为国家西北春谷区区试对照品种;“长4738”小麦品种被省品审委员会确定为山西省中部麦区水地区试对照品种。

  在成果示范中,山西省农作物高产纪录不断被他们打破。2008年该所培育的“6878旱地小麦”在山西高平市南陈村亩产量达618.4公斤,创造了山西省及全国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该所研究的“旱地玉米生化调控节水简耕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2008年严重伏旱情况下,在山西壶关县平均亩产1162.5公斤,创造了山西旱地玉米的单产最高纪录。该所培育的谷子新品种“长生07”,2010年在山西襄垣县丘陵旱地百亩示范田亩产达560.98公斤,创造了西北区丘陵旱地春播谷子高产新纪录。

  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谷子研究所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村经济稳步的增长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大力开展科技推广,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他们通过对国家和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国家成果转化和省财政支农等重点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技术成果转化。并通过建立核心技术示范区,进一步推广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让科学技术人员把论文写在黄土地上,把成果技术送到千家万户,积极为农民增收作贡献。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新品种的推广,该所的“潞玉13号”玉米先后通过晋、川、津、渝、黔、秦、湘、鄂八省市审(认)定,成为西南区推广的第一品种,并在东北、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大面积推广。

  在承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示范行动项目中,该所通过建立示范中心点,以品种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在山西泽州县、高平市、长子县、壶关县等县市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15万余亩,总增产粮食493.6万公斤,为农民增收1057.16万元,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所组织各方面专家和科学技术人员科技下乡达1400余人次,累计培训农民50余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近50万份,直接接待咨询农民2万多人次,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9000余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54亿多元。科技示范推广有效地推动了山西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提高了研究所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了对山西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