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巾帼最美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故事(一)
日期:2024-01-14 作者: 销售团队
贝博ballbet体育网页版

  “土壤污染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只有健康的土地才能产出健康的粮食,养育健康的体魄。”朱晓丽是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从业16年来,始终坚持践行“土地医生”职责,一直专心做好一件事——土壤修复研究。她开发了以绿色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合修复技术以及系列创新型修复材料,形成了针对农田土壤污染的系列绿色修复技术集成体系。

  板凳敢坐十年冷。在实验设备、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朱晓丽坚持有条件要做,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努力开展农田土壤修复研究。她起早贪黑做实验,经常放弃节假日搞科研,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形成了以绿色生物修复技术为核心的多种联合修复技术,开发出系列生物炭-微生物复合菌剂、矿物质-生物复合材料,在修复农田污染的同时能够提升了土壤的生态功能,实现了边修复边进行农业生产的目的,解决了秸秆的大宗资源化利用和农田土壤的固碳减排,修复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领水平,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近年来,朱晓丽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净土”计划,带领团队探索出从成果研发试验、示范到推广转化与开发服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为提升我国粮食安全、守护农民的“饭碗田”不断蓄力。

  雷格丽,陕西眉县人,参加工作近20年来,始终扎根一线、奉献创新,从一个种业界的“小白”,逐渐成长为种业界“新秀”,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也获得了业界前辈和同仁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育种工作是一项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工作,雷格丽踏实肯干、潜心钻研,虚心向育种界的前辈和专家学习求教,并多次赴省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研修培训。为了缩短玉米育种周期,雷格丽每年都要远离亲人,奔赴海南岛开展近半年的南繁加代育种工作。

  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雷格丽主持和参与选育玉米新品种10个、小麦新品种2个,创制优异玉米自交系4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17项。她还主持或参与完成省市重点科技项目7项,发表科技论文13篇,获部省科技成果奖3项。

  雷格丽选育的新品种在生产中增产作用明显,其中,陕科6号玉米品种在2018年中国种子协会“寻找高产玉米品种”活动中获得黄淮海夏玉米第一名,现已成为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重点推广品种;陕科9号成为陕北灌区主栽春玉米品种;陕禾192、陕禾1028小麦品种在陕西关中灌区及河南、山东等地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目前,陕科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增产粮食4.5亿公斤,农民增收9亿元,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王桂芳被分至彬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刚到单位,她就跟着前辈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培训农民,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通过多年的沉淀,王桂芳已成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农业技术骨干,在指导农民进行粮食生产的同时,她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粮食高产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上,打造小麦玉米试验示范田,调查记载农作物生育期、植株生长性状、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在田间测产采样成了她的日常工作。

  艰辛付出换来丰硕成果。十多年的时间里,王桂芳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等相关试验研究80项(次),筛选出了适合彬州市冬小麦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品种西农928、铜麦6号、普冰151、中麦175、长航1号、中麦36、西农226和适合彬州市春玉米种植的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陕单609、陕单636、先玉987、西蒙6号、大丰30、联达F085、宁玉688等,并结合多年的肥效试验,研制出了适合彬州市小麦(N-P2O5-KO2为20-15-5)和玉米(N-P2O5-KO2为25-10-5)施用的肥料配方,进一步完善了彬州市旱地春玉米、冬小麦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王桂芳还是一名政协委员,她关注民生,积极为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屡次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意见,为促进彬州市农业生产水平再上新台阶不懈奋斗。

  刘晓花出身农民家庭,她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情结,也见证了农业生产从人工作业到机械化作业的巨大转变。1999年刘晓花毕业回到家乡澄城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实施试验示范,将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为提高农民素质、推动澄城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这是刘晓花的人生追求。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作为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刘晓花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巨大。24年来,她不断开展小麦、玉米试验,地膜覆盖试验,栽培模式试验、示范,从制定方案、田间实施到试验收获都亲力亲为,观察记载详细,分析总结全面到位,为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小麦、玉米优良品种、栽培模式和最佳播期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加工作24年来,刘晓花一直坚守在农技推广工作的最基层,负责种植的试验田、展示田、示范田被多次观摩,试验报告被省农业农村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纳作为研究材料,为国家开展粮食高产高效创建、粮食单产提升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她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家级专利1项,并被省、县级农业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参与编写的《渭北旱塬春玉米绿色高产覆膜栽培作业规程》,通过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纸上,也写在了土地上。

  在黄土高原,梁福琴长年累月奔波在田间地头,从大豆播种到田间管理、杂交技术,她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扎实开展科技服务,是名副其实的田野“金豆娘”。

  她主要从事大豆种质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工作,为了加快大豆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种植,她积极引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集成技术、果树幼园套种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集成技术、渗水地膜覆盖种植集成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延安乃至陕西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她还先后在榆林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延安地区四大集中连片山区的6市12县(区)开展大豆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和培训,累计示范面积达500余万亩,有力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应用。

  梁福琴常年承担国家、省大豆区域和生产试验,先后主持省、市级大豆科研项目13项,主要参与6项,转让大豆新品种1个。获部省市科技成果奖6项,省级审定品种3个,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8部,制订技术标准5项,获省主推技术2项。此外,她培育的“延豆6号”实现了延安市大豆品种自育和转让零的突破,优化了陕西大豆产业布局,更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