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指导
种好春耕“实验田”
日期:2024-03-18 作者: 技术指导

  雨,田间地头一片严寒的现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讨所研讨员郭成功一行,“小心谨慎”地走进洪家镇王东村。在李效国家门口不远处,有一片占地6亩的实验田,其间一部分用铁丝网圈了起来,里边布设有土壤碳循环监测设备。

  “再冷也要来!”郭成功一边说,一边辅导研讨生张宁将监测仪器的一端作了符号的地里,这儿地表以下30厘米埋着玉米秸秆。该实验田是“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制项目“典型区域中低产田土壤固碳与产能进步协同技能和使用”在西北地区展开研讨的重要依托。

  “900,居然达到了900微摩尔!这是往常大气中含量的2倍啊!”尽管双手被冻得发红,但仪器上显现的数据令郭成功和小组成员兴奋不已。这个数据标明,在零下8摄氏度的低温下,玉米秸秆深还田后的土壤中微生物反常活泼。

  春玉米收成后秸秆怎么还田一直是西北地区农业出产中的难题。郭成功介绍,找到还田后秸秆快速腐解技能和办法是处理问题的要害。“从上一年开端,团队就在长武县设立了冬天玉米秸秆腐解实验,展开玉米秸秆不还田、浅还田与深还田三种类型比照实验。”郭成功说,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要从杨凌北上长武作业,监测秸秆残留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地表二氧化碳通量以及土壤温度等。

  王东村别的一块小麦实验田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讨所研讨员王仕稳正带着团队钻探取土,查看土壤墒情,查询不同小麦种类的耐寒才能。“以往人们对黄土高原区小麦出产更多的重视地上部分产值高不高、水分使用效率高不高,现在咱们还需要重视小麦地下根系是否兴旺。”王仕稳说,产值高、根系大而深的小麦,一方面能够更加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另一方面在收成后残留的根系还能将更多的碳输入土壤中,促进土壤肥力进步。为此,他带领团队正在展开“根据固碳和产能协同进步的高碳输入表型作物挑选”研讨。

  这两处实验田仅仅郭成功、王仕稳他们进行科学研讨的很多基地之一,在王东村,他们还有一个作业大本营——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该站前身是1984年创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旱农研讨基地,在首任站长李玉山研讨员带领下,“七五”期间,该站承当国家黄土高原科技攻关项目,协助当地大众进步粮食产值和人均收入,削减水土流失,创立了大名鼎鼎的“王东沟形式”,荣获国家科学技能进步一等奖。

  相同,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实验站副站长姬洪飞冒着冻雨气候,历经艰苦总算也赶到实验站,他不管劳顿,查看实验站气候、土壤水分温度设备作业情况。“本年立春早,气候很快就回暖,咱们要提前做好春季实验各项准备作业。”姬洪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