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贝博官方平台下载
连 载_陈伟程_先生_新品种
日期:2024-02-27 作者: 贝博官方平台下载

  1986年,李竞雄先生承担“七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在他的带领下,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选育专题共育成杂交种46个,推广面积达6712万亩。

  1988年,李竞雄先生主持育成了半加强甜玉米新品种“甜玉4号”,经各地试种和示范,表现出抗病、高产和适应性广等优点,南北方均可种植,果穗长大、均匀,籽粒黄色,品质优良,风味好,适于制罐头、鲜食和速冻加工。

  2003年10月19日,在李竞雄先生逝世6年之后,中国农业大学举行了“中国杂交玉米之父李竞雄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暨塑像揭幕仪式”。从此,李竞雄先生的塑像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大楼的西侧落定。

  2018年9月9日上午,虽然已经过了白露,绿城郑州的气温却依然居高不下,阳光中还透着夏的热烈。天鹅城国际饭店热闹非凡,“2018年国家玉米品种试验培训交流暨黄淮海区玉米新品种核心展示观摩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以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会聚一堂,为黄淮海区玉米种子的更新换代探讨新机遇,寻求新发展。

  活动中,笔者见到了河南省玉米育种领域的三位“80后”泰斗: 风靡全国的“郑单958”玉米品种育种人堵纯信先生,培育出“豫玉22”“豫农704”玉米品种的陈伟程先生,选育出“浚单 20”等玉米新品种的程相文先生。他们均已进入耄耋之年,本应安享晚年,却因为对玉米的痴迷,至今依然无怨无悔地在黄土地里挥洒汗水。

  三位专家中,年龄最长的是陈伟程先生,已经84岁,堵纯信先生与程相文先生同龄,82 岁。他们的头发均变成了花白,也都有些稀疏——他们曾经浓密、乌黑的头发,都奉献给了金黄或银白的玉米。

  出生于广东南海的陈伟程,先后培育出 20 余个玉米优良新品种,2005年荣获农业部颁发的“中华农业英才奖”。陈伟程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研究,突破了玉米雄性不育安全生产难题,推动并实现了我国玉米双交种到单交种的转变。

  1956 年,陈伟程从河南农学院(河南农大的前身)毕业,留校为著名玉米育种学家吴绍骙教授做专职科研助手。陈伟程第一次去见吴绍骙教授,吴老问他:“搞玉米科研,在最热的天气要下地授粉,做田间工作很辛苦,而且没有暑假,你愿意干吗?”

  陈伟程的回答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他的玉米育种生涯便从这句话开始了,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个春秋。

  陈伟程做的第一项科研课题,就是1956年吴绍骙先生倡导的“异地培育玉米自交系”的研究——吴先生主持的“玉米自交系异地培育及其在生产上利用可能性的研究”,该项成果 1990 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63年,陈伟程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河南农大,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1969年,陈伟程主持育成了“豫农704”玉米杂交品种。从问世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豫农 704”年种植培养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伟程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C型不育恢复受两对重叠基因控制,界定了“C小种”的侵染范围,解决了雄性不育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并育成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三系”杂交种“豫玉 22”。该品种在199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0年通过国家审定。在2001~2003年间,该品种成为全国第二、黄淮海地区第一推广品种,年种植培养面积2000万亩以上,累计推广1.5亿亩。

  陈伟程还利用遗传改良的理论和技术,育成 Mo17自交系的姊妹种和两个改良单交,解决了一些单交种因制种产量低而不稳、不能大面积推广的难题。此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西部种子生产基地开拓者”——这是甘肃省张掖市人民政府特授予陈伟程的荣誉称号。是他,引领我国玉米制种基地从东北向西部(张掖) 的大转移。历经 30 多年的发展,玉米制种也已成为张掖市的支柱产业, 张掖成为国家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对提高我国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9年,陈伟程的改良单交技术推广需要一个繁殖亲本的基地。当时,玉米制种基地主要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和宁夏等地。陈伟程考察了东北的育种基地后,发现那里气候干旱、灌溉困难等不利条件,不太满意,于是就辗转来到河西走廊腹地张掖。张掖镶嵌在河西走廊的中部,北侧是走廊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把北边广阔的沙海隔开;南侧是雪峰连绵的祁连山,截住了携带水汽的东南季风,让山区的降水量是平原地区的3倍,成为西北干旱区的一座庞大湿岛。山上海拔4000米以上白雪皑皑,融雪汇入了蜿蜒穿过的黑河,中间是狭长的平原。在这里,汇聚了冰川、雪山、沙漠、戈壁、湿地、草原、森林、峡谷等极致风光,江南风韵和塞上风情自然交融,令人禁不住想起“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的诗句。

  陈伟程对张掖市高台县考察之后发现,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水源充足,是玉米制种的好地方。随后,陈伟程在这里建起科研与制种基地, 拉开了张掖市制种产业的大幕。

  今天,张掖市因种子而崛起,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瞩目的高产优质玉米制种基地,规模之大在全国第一,常年制种面积约100万亩,年产玉米种子4.5亿公斤,占全国大田玉米年用种量的50%以上。

  2003年,陈伟程在张掖的“豫玉 22”不育化制种面积就达1.3万亩,为250万亩大田提供了玉米种子——这是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展玉米雄性不育利用研究以来,制种面积最大的不育胞质杂交种,为我国大规模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示范性作用。2004年,“豫玉 22”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陈伟程从河南农大玉米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继续奋斗在玉米育种一线年,他创办了自己的育种科研企业。近几年,他先后又选育出了“伟科702”“伟科 966”等国审品种。

  2015年12月12日,陈伟程获得中国种业风云榜“终身成就奖”, 在颁奖典礼上他豪情不减,表示:“我希望为祖国的育种事业奉献余热, 只要还能走动,我决不会离开田地。”

  2018年,集矮秆抗倒、耐高温、抗锈病等优点的“美玉 22”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于2016年、2017年参加了华北中晚熟春玉米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达 814.3公斤。这是陈伟程继“豫玉22”之后培育出的又一个当家品种。

  8月中旬的甘肃省张掖市,已经过了薅缨的季节,平原堡乡大片的玉米地里几乎看不到农民。寂静当中,一位老人正弯着腰,拿着米尺,测量一棵玉米秆的高度。

  他就是堵纯信,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原副研究员。自2000年开始,由他主持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紧凑型玉米单交种‘郑单 958’”,引领我国玉米育种进入高密度育种时代,先后通过了国家和8省区审定,已累计推 5.5亿亩,增产152亿公斤,带动农民增收 281 亿元,至今连续9年居全国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第一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